首页典当融资导报 2011 9月份 第7期
赝品“光临”典当行需谨防

                                                                                                                       ●汪  沐
 

  日前,北京某典当行公布了一组统计数字,其中“5年鉴定藏品5000件,80%是赝品。”让众多业内人士和藏友们听后唏嘘不已,这也更为典当行业敲响了风险的警钟。
    众所周知,受鉴定评估难的限制,人才的缺乏,导致鲜有典当行涉及古玩艺术品典当业务。不过,随着近年来古玩艺术品市场的火热,拍卖一拨接一拨的天价诞生,一些相对资深的典当行也开始“试水”这项业务。从白酒到瓷器、玉器,甚至字画,一时间,“艺术品典当”似乎又为行业开辟了一项新的业务。
    另一方面,因为变现渠道有限,加上典当行有“绝当”一说,据悉,相当一部分人是抱着“卖藏品”的心态走进典当行的。而在北京等地,一些典当行为了吸引更多人气,也顺势开展起鉴定业务,然而鉴定结果却未必理想。
    从北京某家开展此类业务的典当行透露的相关信息中记者获悉,该典当行每周有两天开设艺术品典当融资业务,平均每周鉴定艺术藏品30人次,50余件。而在客户拿来鉴定的艺术中,90%以上为赝品。“每月鉴定200件藏品,则仅有20件左右真品,赝品主要以字画、瓷器、玉器居多。”该典当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他举例道,比如被某藏友奉为珍宝的大块和田玉籽料,实际为染色处理所得,没有任何收藏价值,而看似出土的青铜鎏金佛像,实则为现代仿品,不但整体造型呆板、比例失调,连铜锈都是用酸腐蚀出来的;其他如压制琥珀、染色的翡翠、珊瑚以及动物骨骼仿制的象牙制品等赝品数不胜数。
    另悉,在当前金价飞涨的今天,不乏心怀不轨者打起了假金银制品的注意。而在典当行常见的民品业务里,比如翡翠、和田玉、钟表这类,也是假货、赝品的“高发”区域。
    有专业人士分析,针对这种现象,除非典当行有专业、资深的鉴定评估人才,否则最好不要贪图一时之利而盲目跟风,涉足古玩艺术品典当业务。
 尽管现在流行“收藏热”,但不可忽视的是造假手段也很高明,特别是碰到那些所谓“出土”、“传世”的藏品,更应该多长个心眼。一方面,典当行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力不够时,聪明的做法还是学会“放弃”,这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