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当融资导报 2011 12月份 第15期
2011 典当业过得怎么样

                                                                                                  ●本报编辑部

          站在一年的终点上回眸,总是让人容易心生感慨。如果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2011年的中国典当行业,相信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是奋斗、是纠结、是争取、是联合……重温今年的行业大事,体会其中的点滴变幻,总有那么一处能让人记忆深刻——也许这种回忆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让时光变得温柔,却不小心在多年后惊艳了岁月。

   “条例”:不安与期盼

    回顾2011年的典当行业,如果不提《典当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等于戏要开演了,却少了一位主角。

    今年的516日,对于典当行业来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今年5月中旬,国务院法制办就《典当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再次将“典当行”这一古老行业推进了人们的视野,一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作为银行信贷融资的补充,典当对于解决群众的应急性资金需求,缓解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起到的积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而随着行业本身的快速发展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行内人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目前典当操作主要依据《物权法》、《担保法》等,尚未有一部真正意义上属于本行业的法规。再说2005年商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典当管理办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典当业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将其进行层次提升,进一步加强对典当行的监督管理,规范典当行的经营行为,促进典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此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典当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是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商务部,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草拟出来的,对典当行的设立和变更、经营规则、监督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典当从业者一致普遍认为,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在典当行经营范围等核心问题上,制定得合法、合理、合行业习惯、合操作实际,值得肯定。在征求意见稿当中,典当业脱离了传统“当铺”的影子,逐渐成为引导民间资本合法进入融资体系的有效渠道。它的出台和热议有利于社会对守法经营的典当行进行重新认识,也将再度有助于提高典当行在民众心中的普遍印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提高行业门槛、拟准许典当行上市等条款,更是让不少业内人士看到了发展的曙光。

    在历时一个月的公众征求意见阶段后,新的《典当行管理条例》进入后期的研讨阶段,这意味着离其出台的脚步越来越近。业内人士指出,比起现行的《典当管理办法》来,“条例”明显更加全面,要求也在更加提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意味着其出台后,典当行业的洗牌将不可避免。

    只要一天不出台,行业对于其关注程度就不会放松。意味深长的是,就在“条例”处于研讨阶段,等待出台之时,住房建设部建议删除不动产与人民银行提出绝当品销售典当行应“损溢自负”的消息流传,使得大家再次惴惴不安,研讨、提议、想对策……典当业对行业法规的渴望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结果如何还需耐心等待,但“条例”出台历经的种种波折却在提醒着业内,作为特种行业,找到定位,放平心态,是走向未来的必备心态。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典当行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部法规,更为看重的是让行业昂首挺胸的肯定。

自身:交流更上档次

    典当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同社会各行业联系的密切性,良好的信誉与良好的外部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凡是发展好的典当行都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同业合作、互通信息、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是每一位典当行经营者在生存与发展中都应学会的事。2011年,典当行业之间的交流学习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令所有关注行业的人们感到欣喜的现象。

    而且,较之以往,典当行业今年的行业间交流更是呈现出讲效率、用科技、讲究深刻思考等等特点。

    比如说,2011年,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学会频繁运用QQ群的方式来进行行业之间的联系交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企业之间加强彼此的联系互通,还可以由资深人士对业务进行远程视频指导,传播风险防范信息,讨论业务技巧……可以说,网络的快捷、方便是其他传播模式难以取代的,对同样讲究快、灵的典当行业来说,效率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当前“红得发烫”的微博也被广泛运用到行业之间的交流乃至辅助营销当中。原来,身份“古老”的典当行业,在21世纪的今天可是一点儿也不古板。

    尤为重要的是,在如今的行业交流当中,解决实事、讲究成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同。所谓取长补短,交流不是简单的寒暄和套话,而是实打实的经验,是对方能让自身学到的长处。而且,如今行业之间的交流当中,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内,而是更加关心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映行业的呼声。这说明,现在典当行业的联系、结合程度更加紧密和亲密了。

    频繁的行业交流开拓了企业的眼界,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开始考虑自身如何取得突破性发展。2011年,连锁经营模式、到异地开设典当行不再只是个别典当行的“设想”,陆续有人开始将其“照进现实”。与此同时,是投身集团化、多元性的背景下运作;还是依靠某种领域背景,打通上下游关系,走专业发展路线;或者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向现代企业管理靠拢?也许以前这些觉得难以触及、懒得去想的方向,在市场竞争的促使下却成为行业内越来越普遍的思考。

    企业的最大资产是人,谁拥有了智慧人才、谁充分发挥了人才的最大潜能,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不妨这么说,在当前激烈的融资市场竞争之中,真正有能力开典当行者,至少不会是庸才。但细分之下却会发现,精明者颇多,高明者甚少。商战激烈,何况是一个身份特殊的行业?要想规避风险,合格的典当经营人才就是典当业防范风险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也是因为对此的认识更加深刻,培训,成为了2011年典当行业交流之中的主角之一。有面对企业高管,有专指新增典当行,更有甚者跨地区传授经验也很普遍。或许,行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培训模式,如何培训才实际有效等问题还有待探讨。首先应该认识的是,通过类似的交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形成行业凝聚的力量,那么整个行业的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外围:动荡中的“春天”

    对于2011年的经济环境,也许很多人最大的感觉是“无奈”,各种危机从从始至终贯穿了这一年:通货膨胀、股市低迷、楼市被抑制、国际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内忧外患令经济形势充满了动荡。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却有增无减。而各大商业银行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却因为银根紧缩,仅有小部分企业可以从银行得到贷款。而且从申请到放款要经历多层手续,耗时通常达半年之久,无法及时为中小企业“解渴”。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金融机构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首选。

    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3季度末,信托公司银信合作业务余额达到了1.67万亿元,在全部信托资产中占比40.83%2010年底信托公司银信合作业务余额为1.66万亿元,在2010年底全部信托资产中的占比为54.61%。从占比的数据来看,银信合作业务有所下降,但是从规模来看,与2010年底相比则略有增加。

    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更是被中小企业视为“救命稻草”。央行10月底发布的2011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791家,与央行6月末发表的上半年统计相比,新增425家,贷款余额总计3359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新增贷款1379亿元,其中仅三季度就新增485亿元。从资本规模来看,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整体高于典当行业。担保公司则可以从银行贷到资本金10倍的贷款。不过,在民间借贷热潮涌动的环境下,有些担保公司不甘于仅获得2%3%的保费收入,转而做一些灰色地带的业务,如高利贷、高风险投资甚至涉嫌非法吸存、非法集资等。

    今年特殊的经济环境使典当行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由于放款快、手续简单、借贷条件相对宽松,很多生意人将典当行也当成了融资主渠道。还未进入第四季度,一些典当行就发出“捷报”,公布已提前完成全年业务指标。

    但是,民间借贷突飞猛进的发展却迅速引爆了一系列问题。今年温州、鄂尔多斯等地资金链断裂、老板纷纷负债逃跑的现象将庞大的民间借贷体系拖到了镁光灯下,缺乏监管的“影子银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忧虑。虽然典当行业由于监管得力更加“受宠”,因此在“乱世”中得到了更大的机遇,但是这同时更加考验典当行经营者的素养:不仅要在众多申请者中挑选“靠谱”的客户,也要抵制住利益的诱惑,坚持守法经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市场,一步一步稳定向前。

协会:“纽带”愈发牢固

  有典当行的地方,很可能就有行业协会。各级典当协会在行业内发挥的巨大作用早已毋庸置疑。2011年,典当行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前行,使得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愈发凸显。尤其是在行业间交流、对于新开典当行的“传帮带”等工作中,协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行政划分,截至目前,全国的23个省份中,超过2/3的地区已陆续成立了省级典当行业协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也分别有着各自所属的典当行业协会;五个自治区当中,仅西藏由于至今只有一家典当行,因此还未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至于市级的典当行业协会,数量更是不胜枚举。

    典当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展现了典当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则说明了行业协会对于典当业发展的作用,已经为更多的地方政府、典当企业所认可。而行业协会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会员单位搭建起一座相互了解、沟通、交流的桥梁。

   在2011年,典当行业因为协会而流动起来。南北交流、东西交流,跨省交流、跨地区交流……今年行业协会的考察、互访活动此起彼伏,例子不胜枚举。

    上海典当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就在今年迎来了重庆、包头等多地的兄弟协会,与此同时,沪上典当业同仁也在协会的组织下,到内蒙古考察当地典当业的发展现状;湖南、天津、河北等地的协会则带领旗下的会员迈上了宝岛台湾的土地,考察当地典当业的“风土人情”;典当业较为发达且极具地域特色的香港、澳门地区,也成为内地协会考察的重点地区,河北、福建等地的行业协会就在今年增加了与香港、澳门地区典当业界的沟通,广东省典当行业协会更与香港典当业建立了长期沟通、协作的意向。

  在促进行业内流动的同时,各级协会还积极针对新开典当行开展特色服务,避免刚入行的企业“两眼一抹黑”。

  作为各级协会的缩影,长期重视新开典当行服务的云南省典当行业协会,一直本着“主动服务、传授技艺”的宗旨,为当地新开典当行提供实用的个性化服务。今年6月份,该协会举办了规模较大的一次针对新入行典当人员的培训,受训人数近200人。协会不但负责培训与典当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还建立与新开企业的直接联系,从而做出更为细化、更具针对性的帮助和提点,让“新兵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1年协会让企业、行业感受到的不仅是暖意,还有实用。今年,江苏、上海、云南等地的协会就带头初步“攻破”了典当行向来从商业银行贷款难的“顽症”,由协会为媒介,主动牵手银行和典当企业,对一直被自身融资难所困扰的典当企业来说绝对是福音。至此,如何更加对企业、行业自身进行规范,使这种理想的探索健康成长,业界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政策:逐步细化

   2011年作为“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拥有了太多的计划,充满了太多的可能性。对于古老而又年轻的典当行业而言,在这样的年份中,也注定要面对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截至2010年底,全行业注册资本584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初增长了5.1倍。从业人员3.9万人,比2005年初增长了1.2倍。5年来,典当业累计发放当金近6000亿元人民币,在缓解小企业贷款难、促进小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2011年,典当业继续承担起重任,为中小企业开通快速、便捷的融资通道。“十二五”是重要的转型阶段,可以想见,着力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十二五”期间,典当业的融资功能将受到更多来自政策层面的“关注”。

  事实上,早在去年10月,商务部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典当业监管工作会议”上,就已经为典当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调。对于各级主管部门而言,在为未来对于典当业的风险防控依然严格,“十二五”期间,将以下几点作为各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快立法工作;二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三是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四是继续强化监督检查;五是探索推进分类监管试点;六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七是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力争使典当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迈上新台阶。

  中小企业离不开典当,典当同样也离不开中小企业。事实上,“十二五”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迎来了政策支持的最佳发展时期,诸多政策正在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2011年,就连续出台了两个与中小企业融资有关的重要文件。首先是6月,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新增微型企业标准,这对下一步加强企业的分类指导意义重大;9月,工信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其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

  而在这些政策法规中,如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成为被关注的焦点。针对此项问题,上述文件都提及甚至强调了典当行业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典当行业已经被提升到了与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近乎相同的高度,可以想见,未来关于扩大典当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作用的相关细化的政策、法规,必将陆续问世。

监管:只会越来越严

    2011年,典当行业内普遍都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相关主管部门对典当的监管似乎越来越严了。

    从去年的11日,新《企业会计制度》在行业之间正式统一实施,到下半年全国典当监管信息系统的启用,又到今年7月的全国当票统一使用,直至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对月交报表、机打当票等要求不是很适应。当然,这其中有系统本身的缘故,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源于企业本身认识与监控行为“起了冲突”。

    这边厢,典当行对这样那样的“统一”还没有完全适应;那边厢,今年以来又有相关“规程”陆续面世。比如全国拍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起草的《不动产拍卖规程(征求意见稿)》、《机动车拍卖规程(征求意见稿)》,都与典当行的绝当品拍卖息息相关。还有各地自行出台的相关操作规程,通过监管来促进行业走向规范,是今年监管部门针对典当一个非常明显的意图。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监察活动也丝毫没有放松。各地的例行检查、整顿、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等等。说监管严,绝对不是一种错觉。

    为何监管丝毫不能放松?这与大的经济背景脱不了干系。融资环境差,民间借贷火爆,非法集资现象频出。而说到自身,平日里很忌讳外界将自己与民间借贷扯上关系的典当行业,当中的一些个体却涉嫌资金来源违规、账外挂账;有的没有开展典当业务,违规抽逃资本金;部分典当行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松散,风险识别和掌控能力不足,甚至没有合格的财务报表;一些典当行出现虚假宣传、恶性竞争的苗头。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典当业的整体形象,也对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带来了隐患。

    其实,有些争议性行为,典当行也有着说不出的委屈,似乎情有可原,例如为了扩大注册资本而涉嫌违规炒股,再比如惹上官非的“债转股”。不过,作为一类特种行业,又是整个市场融资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典当行因违规操作而出现问题,很可能就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效应。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体会到行业的作用和重要性。 

    所以,如果你不是只想跟着盲目淘金,那么,对于今年以来有着收紧趋向的监管形式,作为从业者,你应该不至于会觉得太坏。有益的监管,实则带来的更多是积极意义。

    然而不得不提醒的是,监管也需要讲究实际、切实有效。这不光要求典当行提高认识,相关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是否深入了解典当,也不容忽视。行业发展需要监管部门、行业自身两者积极配合,不论哪方做得不够,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适得其反。